-
- 學校介紹
- 招生簡章
- 專業 &學費
- 在線報名
畢節市民族中學創建于1992年,隸屬于市委市政府領導,為正縣級事業單位,由市民宗委和教育局共同管理,是全市唯一一所集“民族性、農村性、扶貧性”于一體的市直民族寄宿制高級中學,也是全省唯一一所受到胡總書記視頻親切接見的學校、唯一一所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成員學校、唯一一所由省民委和地方政府共建的普通高中、唯一一所由民委部門主管的普通高中。學校面向農村、面向農業人口、面向少數民族、面向邊貧村寨招生,學生來自全市250個鎮鄉(辦事處)。學校采取寄宿制、半封閉式管理,實行助學金和獎學金制度。
學校位于畢節市倒天河畔、碧陽湖邊,校園占地4.7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17萬平方米,運動場約2萬平方米,藏書9萬余冊,有基本能滿足教學需要的理化生實驗室、微機室、視頻教室、校園網等教學設施,班班裝備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擁有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射弩訓練館等藝術及民族體育設施。
2013年秋季學期有在校學生3300多人,其中彝、苗、白、回、布依、仡佬等13種少數民族學生占學生總數近50%?,F有教職工196人,其中少數民族教職工占34%,專任教師170人,平均年齡35歲,學歷達標100%,中高級職稱教師占70%以上,研究生10人,市級以上優秀教師、骨干教師近40人,其中省級名師2人,省級骨干教師4人,市級名師3人,市級名校長2人。骨干教師以上人數和教師優質錄像課采用數量均位居全市前列。
學校是國務院表彰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國家民委、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國家體育總局表彰的“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是貴州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先進學校”、“各族青年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民族民間文化教育項目學校”、“綠色學校”、“少數民族體育先進集體”、“少數民族體育訓練基地”、“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廠(校)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詩教先進單位”;曾連續兩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稱號;是畢節市首批“星級文明學校”、“高中教學質量二類學校”。歷屆學生參加高考、競賽成績突出,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全市前茅,為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輸送了大批合格的各民族學生,實現了“中進高出、低進中出”的培養目標。
【辦學理念】學校以“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辦學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獨樹一幟,爭創一流”的辦學目標。秉承“和、雅、博、序”校訓,牢固樹立“關愛、關注、綠色、和諧”的辦學理念,著力打造“重和厚德,藝體見長”的辦學特色。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牢牢把握高效課堂的內在規律。圍繞“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積極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把時間還給學生,優化問題、突出思維、激活課堂、高效教學已經成為教師課堂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學校的課堂教學,不但關注學生的成績,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和生命成長,關注學生的道德形成和品德培養,更關注學生的實踐體驗和終身發展!
【辦學成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顯著,為北大、清華等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畢業生,近四年來高考一本、二本上線率連續翻番。2016屆高考再創佳績,600分以上12人,一本上線人數320人、上線率43.67%,二本以上上線人數720人、上線率91.14%。實現了“低進中出、中進高出” 的培養目標。
【招生計劃】2018年招收高一新生600名,面向全市招生。
【招生對象】凡畢節市戶籍參加中考的應屆初中畢業生均可報考(民族不限)。
【錄取辦法】中考填報志愿,通過市教育局招生考試中心統一錄取。
【獎勵和助學辦法】
(1)正式錄取就讀我校的少數民族考生,每學期由市民宗委和學校減免300元學費。
(2)對少數民族女生再降分錄取,苗族、仡佬族考生實行招生指標保底錄取。
(3)在國家助學金基礎上,學校還另設校獎學金,積極協調申請各項社會愛心資助等,確保每位學生不因家庭困難影響完成高中學業。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獨樹一幟、爭創一流,“和、雅、博、序”,牢固樹立“關愛、關注、綠色、和諧”的辦學理念,著力打造“重和厚德、藝體見長”的辦學特色,堅持“文化興校、質量強校、特色立校、改革活校”的辦學思路,高奏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加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教育。近5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兩個主管部門的正確指導下,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全面提升,德育實效顯著增強,學校文化建設蓬蓬勃勃,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12屆高考,以一本綜合上線人數突破160人,二本以上綜合上線率突破70%的優異成績再次榮獲畢節市高中教學質量二等獎;2013屆高考,以一本綜合上線率突破20%,二本綜合上線率突破80%名列全市前三名),學生資助成效顯著(各類學生資助累計每年達200多萬元) ……
2010年9月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人大附中通過視頻親切接見了學校師生代表并發表重要指示,為促進學校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也為學校“提高質量、提升品位、推動跨越”贏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